辽东和谈的消息虽然被朝廷列为最高机密,但暗影还是把双方谈判的条件搞到了送到朱影龙的手中。
这段时间皇太极与袁崇焕书信和人员来往频繁,还不断的给明朝督抚、太监、边境守堡官写信,通过他们向朝廷转达他的求和之意,还通过蒙古为后金与朝廷疏通关系,以促成和解,甚至还鼓动朝廷出面“绍介其间”,为双方斡旋,明与后金讲和自然对朝鲜有利,当然它会积极帮忙了,希望明朝接受后金的讲和条件。
朱影龙看了一下皇太极的讲和条件,当即摇头叹息,这样的条件朝廷要是答应,估计这帮所谓内阁大学士,六部九卿要被全国的百姓吐沫星子给淹死。
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可概括为三条,一是分清双方战争的是非,即明应当承认战争是由它挑起来的,后金是受害者;二是双方划分疆界,以山海关为界;三是明赔偿后金在战争中所受到的损失,具体数目是: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和好之后,明每年赠黄金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后金给对方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这么高的要价,根本就无须谈判,朝廷更本就不会答应的,朱影龙真怀疑皇太极是不是得了失心疯,还是他想钱想疯了,这样的条件砍掉一半朝廷都未必会答应。
田淑兰食髓知味,尝试过男欢女爱之后,在宫中这数日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一听说皇帝下旨除去她秀女的身份,恩准她出宫,当即收拾东西出宫,直奔信王府。
朱影龙这几日到过的舒服,明日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熊瑚和叶涟漪二女腻在一起,而叶涟漪也在某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一声莺嘀之下,从一个快乐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女人,以前任性胡为的性子也收敛了不少,看来少女变成少妇的确是女人一生中分水岭之一,还有一个分水岭据朱影龙所知应该是更年期。
叶涟漪这个丫头自从变成女人之后就变得相当的粘人,可朱影龙又不只她一个女人,还有熊瑚和田淑兰,哪一个女人不希望每天晚上被自己心爱的男人搂在怀里,悄悄的说这情话入眠,尤其是这大冬天的,北京城的夜里非常的冷,就算生了炭火,一个睡觉盖两条杯子都能冻醒,男人还好一点,女人可就受不了了,王府里的侍女丫头都是两个人合在一起睡的。
朱影龙有一天晚上去了熊瑚的房间,两人方激情过后,熊瑚腻在朱影龙怀里静静的喘着香气,享受这甜蜜的时刻,要命的门突然在这个时候敲响了,朱影龙慌忙披上衣裳走过去开门一看,叶涟漪瑟瑟直抖的站在门口,朱影龙没法,只好先把她拉了进来,结果就变成了三人大被同眠了,第二天被田淑兰知道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多加了一个人,让朱影龙大享艳福,男人梦寐以求的左拥右抱就这么实现了,事后朱影龙曾问过熊瑚为什么会这么大度的让叶涟漪和田淑兰跟她和自己一起大被同眠?熊瑚的回答让朱影龙差点绝倒,她的回答是:“我一个人满足不了你,有淑兰和涟漪妹妹分担一下我当然乐意,再说了,我的年纪比她们大好几岁,我是姐姐,难道不应该照顾一下妹妹吗?”
自从得知沈溪背后还有一个沈家秘营,这个沈家秘营就一直成为朱影龙的一块心病,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这股力量,纳入自己的体系吗?这些人两百多年来都没有背叛过沈家,他们忠心的是沈家,现在沈溪是自己人,万一让这些人进入自己的势力圈子,必然在自己内部形成一种沈家势力圈,臣强主弱,朱影龙调查过了,虽然这些人看起来都不怎么起眼,有的还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杂七杂八的,什么人都有,这还不是十几二十个,这是一个不小的组织,除非把他们拆散了分到各部门去,但是沈溪会同意吗,而且沈家秘营还有七个首领,各自负责经营、情报、刺杀、训练、联络、技艺、刑罚七个部门的运作,就如同一个严格黑社会组织,而且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现在沈溪突然将秘营交到自己手里,是为了向自己表示无比的忠心呢,还是另有所图呢,出了田宏遇的事情之后,朱影龙觉得自己变得有些多疑起来,尤其是向沈溪这样的商人,没有巨大的利益,一般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沈溪如此做等于把自己卖给自己了,他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魏忠贤那里讹来的五万两黄金,朱影龙让陆皓天自己留下两万两作为他手下四营的经费,剩余的三万两秘密的运到了王府地下密室之中,魏忠贤虽然对王府严密监视,但总免不了会安排上周淮安在锦衣卫和东厂安插的人当值,稍微再活动一下,什么人、什么物进入王府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了。
由于候国兴的事情,魏忠贤最近很少往寿安宫跑,客巴巴听了儿子候国兴的禀告,也是将信将疑,对魏忠贤也起了戒心,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帮着魏忠贤了,但至少目前两人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客巴巴是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信王朱由检在京城隐隐有风生水起之势,魏良卿被处斩之后,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隐隐有联合之势,特别是中下层的官员最近走动很是频繁,她和魏忠贤都感觉到有些隐约不安起来,虽然两人联合起来还是牢牢的把持了朝政,大局在握。
魏良卿一死,有些原本还迎合他们的官员也开始明哲保身起来,尤其是刑部尚书文炳勋的去职,更是引发了阉党中人兔死狗烹的担忧,阉党中面临不稳之势,原来紧靠魏忠贤的官员有的选择了明哲保身,有的投向客巴巴的怀抱。
朋友新书,这是链接:http://www.qidian.com/book/1034698.aspx